旋转门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旋转门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MBA案例分析日本制造业的世纪性变迁(新闻)

发布时间:2021-11-19 14:20:27 阅读: 来源:旋转门厂家

MBA案例分析:日本制造业的世纪性变迁

MBA案例分析:日本制造业的世纪性变迁 MBAChina   日本在1967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,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的典型特征,服务业在就业和占GDP 比重上超过70%。但据日本内阁府2010 年的调查,按细分行业划分,制造业关联的产业以20% 的GDP 贡献度仍然占据首要地位。2012 年年底,日本制造业就业人口跌破1000 万,这是自上世纪60 年代初期日本迈向制造业强国以来的历史性变迁,加重了日本的危机感。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,日本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获得经济强国地位,如图表1 所示,在1991 年冷战结束前,整个制造业都处于增长状态,即便是高速增长结束后的1973 年,制造业增速也未见减慢,只是中间发生过因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的下滑。

日本在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、对外经济战略以及国际经营管理方面都留下重大遗产。如何认识这些遗产,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而言具有相当的意义。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,都正在遭遇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,而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重中之重。

【凭借食品和纺织业进行第一次崛起】

日本进入工业化社会缘起于明治维新后期,在“富国强兵”的总体战略指导下,通过发展纺织业和钢铁工业,打败中国和俄国,赢得当时的霸主国英国首肯,结成英日同盟,获得进入伦敦金融市场以及新产业发展的机会。据《剑桥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“在1901-1917 年间,食品和纺织占了制造业增长的一半以上。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日本发了战争财,增强了有助于军事发展的工业,包括化学、金属和机械产业。期间又通过占有中国东北、台湾省以及朝鲜半岛,获得了大量的资源,加速了工业化进程。如图表1 所示,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的制造业在增强国家力量这一目标下稳定实现增长。

电气机械引领的第二次制造业升级由于二战中战败,支撑军事工业的制造业被大规模拆解,为了养活战后回归本土的人口,食品和纺织再度占据制造业的核心地位。这两个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,为日本培训了劳动力,并创建了全体就业模式。1949 年,美国通过道奇计划确立了1 美元=360 日元的汇率,不仅让日元再度变成可兑换货币,而且日元贬值为日本扩大贸易提供了基本条件。汇率的稳定不仅降低了日本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,也推动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,为制造业升级奠定基础。

按照就业人数来看,战后60 多年来制造业内部的各行业变迁方向有所不同。上世纪60 年代以前主要的就业部门是食品与纺织业,1951 年最高峰时两者占比达到总制造业就业人口的30.6%。但两者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发展差异大,纺织业的就业人数直线下滑,而食品行业的人数基本稳定。

制造业内部的转折点在1970 年。1969 年,电气机械行业的就业人数超过食品行业,并接近当时规模最大的纺织业就业人数。同年,电气机械与一般机械的总就业量占制造业就业比例首次超过20%,1970 年两者之和首次超过食品纺织业就业。1970 年后,电气机械行业成为制造业部门中就业的龙头,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
此后电气机械行业的增速非常快,1989 年达到历史高峰17.5%,成为最大的就业部门,1991 年该部门就业比重尽管略有下降,但总就业人数却达到历史高峰198.3 万人。此后10 多年比例基本维持在17% 左右,但部门就业人数不断下滑,2002 年突然下降至60 万人。分流的就业人口进入了两个新部门:信息通信机械与电子零部件,后两个部门2002 年容纳72.6 万人就业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2002年开始的日本经济试图进入IT 引导的产业革命。

与就业变迁基本同步的是各细分行业的工业产出值变化。1973 年电气机械与交通运输首先跨越10 万亿日元产值大关。1974 年,跨过10 万亿日元关口的又增加了食品行业、一般机械和化工行业。1979 年,交通运输跨越20 万亿日元大关,1980 年电气机械跨越20 万亿日元大关,1983 年食品行业产出值也跨越20 万亿日元,1984 年交通运输跨越30 万亿日元,电气机械跨越30 万亿日元接近40 万亿日元,开始成为领先产业。

进入90 年代后, 日本制造业达到高峰值,衰落迹象出现,标志是钢铁、化工、一般机械以及交通运输的产出在1992 年都已达到峰值。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,对日本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力,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中两个最后的增长型产业——食品、电气机械达到顶峰开始衰落。也就是说,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,日本传统的六大主力产业在产出上都开始走下坡路。

目前,占制造业产出比重在6% 以上的行业有六个:交通运输、一般机械、化工、电子部件、食品、电气机械(如图表2 所示)。食品行业基本维持在7%~ 8%,这是日本自1985 年以来的基本特征。以制造业产业分行业指数来看,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,总体上都呈现稳定发展态势,尤其是电子部件产业。但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下,除化工、食品行业外,其余几类都受到重大打击。2011 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,又再度使这些产业遭受重创。可以说,本世纪的第一个10 年,日本没能改变过去40 年的产业结构,主导性产业还是交通运输和电子业。

【以美国体系为导向的产业升级经验】

二战以后日本制造业升级的成功经验既包括经济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,即成为被美国改造的盟国;既有日本特色的国内制度建设,但尤为重要的是国际环境的巨大变迁,以及日本适应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系的能力。

国际环境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。第一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迎来了25 年的黄金增长时期,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制造业的升级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。第二,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(GATT)、经合组织(OECD),获得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技术和市场,因为当时美国的消费水平和技术能力都是最先进的,对高水平产品的需求促使日本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,这带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出口和产业升级。第三,美国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从英国手中接管中东地区的主导权之后,为西方国家进一步带来了廉价的能源,这对日本意义非凡,特别是化工、汽车等行业的发展。

国内层面,首先得益于60 年代池田勇人政府提出为期10 年的“收入倍增计划”。日本人收入水平提升后国内市场规模显著扩大,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,由此带动了快速的产生升级和技术创新,引领日本进入新一轮工业化进程,标志是机械、汽车和电子为代表的制造业大发展。其次是国内金融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,以大藏省为首的金融集团给战略性产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,以通产省为首的产业官僚则按照美国的模式构造产业发展规划,企业是两者的关联点,形成了所谓的“系列”公司,交叉持股、大中小公司之间相互配合,建设强大的出口集团。再次日本为了克服左翼势力的影响,在上述扩张性金融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约束下,给社会提供了较好的福利制度,减轻了企业面对的压力和成本。

日本第一次转型升级的成功源于美国提供技术和开放性市场。在美国体系的带动下,日本进入70 年代制造业迎来大发展,此后尽管遭受能源冲击以及美日贸易摩擦,但一个有力的因素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,特别是向东南亚的投资,获得了旧产业转移的空间以及发展新产业需要的市场。这也是日本为什么在70 年代以来不断追求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。但起源于21 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相对不那么成功,除了美国因素外,更大原因在于冷战结束后亚洲新兴市场的崛起。如今日本试图通过加入TPP,复兴美日主导亚太的政治经济格局,但前途看起来不那么确定。

升降车

防静电地板厂家

遗失声明

电动观光车价格

布风管